彩神lllv入口

新聞中心
中國麵對全方位汙染挑戰 不能讓減排淪為數字遊戲
來源:彩神lllv入口   |  2015-02-05 總瀏覽:97493

  全國環境質量總體一般,生態環境質量總體穩定。”每年世界環境日發布的《中國環境狀況公報》中的這句話,常常讓我們略感安慰——環境情況總體還是平穩的。

  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環境形勢的判斷,讓我們從錯覺中走出來——“從資源環境約束看,過去能源資源和生態環境空間相對較大,現在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,必須順應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期待,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。”

  汙染物排放遠超環境容量

  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,環保壓力陡增

  “我認為中央這個判斷是準確而客觀的。環境容量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,從目前情況看,先不要說發展,在一些地方,可能連健康生存都有問題。”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院長馬中告訴記者,拿水質來說,雖然常規監測的幹流國控斷麵水質無明顯變化,有的河流水質還在持續改善,但大江大河支流汙染依然嚴重,城市河段更是重度汙染。

  同時,最能反映汙染水平的地下水質量連續6年下降,水質較差和極差的監測點比例已經接近60%。“2/3的城市還在以地下水為主要飲用水源,從這個角度說,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我們的生存。”馬中說。

  中國環境規劃院副院長、總工程師王金南表示,我們麵對的治汙挑戰是全方位的:工業汙染排放日趨複雜,農業麵源和生活汙染上升,機動車保有量持續增長,汙染減排任務仍十分艱巨。“未來5到10年,我國產業結構的工業化特征仍十分突出,盡管第三產業增加值的比重逐步上升,但城鎮化率的迅速提高和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,帶來的新型汙染物問題不容忽視。”王金南說。

  王金南列舉了幾個方麵的情況:在農村或城郊,由於過量和不合理使用化肥、農藥等原因,造成麵源汙染極為嚴重。在城市,第三產業快速發展,能源消耗上升,城市汙染問題突出,顆粒物、揮發性有機汙染物、氨、汞等汙染物排放量不斷增加,由此引起一係列新的城市和區域環境問題,如灰霾、光化學煙霧、氮沉降等,汙染日趨多樣、複雜,危害更大,處理控製更難。

  在環境保護部原總工程師、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副理事長楊朝飛看來,環境形勢的嚴峻性還表現在環境重大事故依然高發、環境風險不斷增加、民眾的環境訴求趨於強烈、社會環境公平失衡日益突出等問題上,環保壓力陡增。

  良好環境質量短期內稀缺

  要將解決百姓關注的環境問題放在更加突出位置

  環境問題已成為最大的民生問題。幹淨的水,安全的食品,清新的空氣,原本觸手可及,是健康生存的“標配”,如今已成為稀缺品。

  有關研究估算表明,2013年1月的霧霾天氣,導致北京、上海、廣州和西安4城市1416人過早死亡。北方城市居民因PM10汙染,導致人均期望壽命比南方城市居民平均減少0.6—0.7年。

  快速發展30多年,我們的環保欠賬太多,直接導致環境質量下降,帶來極大安全隱患。環保部的公開資料顯示,2014年,各級環保部門處置的突發環境事件高達471起。與此同時,環境信訪案件每年以30%的速度遞增,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明顯增加,環境問題已經成為社會不穩定的一個誘因。

  “以前是求不餓死,現在是求不嗆死。”環保部科技標準司司長熊躍輝用這句話形象地概括一些百姓的訴求。在很多地方,環境質量提升已經成為百姓最大的期待。在各地和全國兩會上,生態環境類的提案、議案明顯增加,也從一個側麵說明百姓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在向上傳導。

  馬中認為,良好的環境質量短期會稀缺,民眾對好環境的渴望會更強烈。從過去30多年的發展曆史看,很多人通過侵害環境積攢財富,卻讓社會承擔環境成本,顯然有失公平。

  “以往,我們都認為百姓的生活富足了,已經從求溫飽上升到求生態的狀態,實際上,除了這部分百姓的訴求,還應看到一部分人已經成為環境公平失衡的犧牲品。”楊朝飛說,從目前的情況看,環境問題的受害者往往是生活貧困的弱勢群體,他們棲身汙染的企業旁邊,沒有享受到企業發展帶來的好處,卻承擔了環境汙染與生態破壞的社會代價,這將導致社會公平不斷失衡。因此,切實解決環境問題,不僅順應群眾期待,也是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。

  王金南表示,順應百姓期待,就是要將解決百姓關注的環境問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比如水源水質超標問題、城市河段黑臭和灰霾天氣,解決起來雖然不易,但必須加快步伐,給百姓滿意的交待。

  不能讓減排淪為數字遊戲

  減排指標完成,環境沒改善,這樣的指標沒意義

  麵對新的環境形勢,中央將解決問題的落腳點放在必須“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”。發展新方式,涉及社會生產生活的變革,環境保護體製機製的變革和調整更是當務之急。

  “十一五”以來,以總量減排為抓手的環保規劃完成情況良好,但是環境質量持續惡化的趨勢並沒有得到有效遏製。

  王金南團隊的研究成果表明,在環境與經濟壓力的共同作用下,未來我國環境問題變得更為複雜和不確定:汙染物介質從大氣和水為主向大氣、水和土壤三種汙染介質共存轉變,汙染物來源由單純的工業點源汙染向工業點源汙染和農村、生活麵源汙染並存轉變,汙染物類型從常規汙染物向常規汙染和新型汙染物的複合轉變,汙染範圍從以城市和局部地區為主向較大範圍的區域、流域轉變。我國改善環境質量的難度和壓力進一步加大。

  對此,王金南表示,在“十三五”時期,一定要理清汙染減排與環境質量改善的關係,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根本目標,製定更加科學的減排戰略。同時,對於常規汙染物和新出現汙染物的減排,必須統籌規劃,因地製宜,製定科學的減排技術路線和方法,綜合解決汙染問題。

  楊朝飛認為,除了汙染減排的技術性問題,還必須反思這些年來環境保護走過的彎路,改革生態環境保護管理體製,改善國家環境執政方式,強化國家環境執政能力,明確社會治理的概念,使之成為今後環保工作的指導思想。

  “完成汙染減排指標是工作、是手段、是過程,其最終目標是要改善環境質量。汙染減排指標完成而環境質量得不到改善,減排指標就失去了意義。”楊朝飛說,2010年他在江浙調研,發現當地加油站加柴油的隊伍特別長。原來,因為要完成節能指標,拉閘限電時有發生,企業隻好使用柴油發電機自行發電。最終地方上的節能任務完成了,但柴油發電帶來的汙染無人理會,數字上交了賬,卻沒人對環境質量負責。

  楊朝飛認為,大家推崇的考核機製,連同所謂的“一把手工程”,實際上都有明顯的人治色彩,不可持續,必須以依法治國的思路統領環保工作。“步子開始可能慢一點,但堅持做下去,結果一定會給我們驚喜。”

  馬中讚同這樣的觀點,他認為現在減排中避重就輕的工作方式其實也是考核壓力下產生的,減排需要長期艱苦工作,一定要改變交差、攢業績的短期行為。

  王金南表示,麵對新常態,需要推進環境治理現代化。包括加快國家生態環境管理體製改革;統籌汙染防治和生態保護;合理劃分中央與各部門、中央與地方環保的事權。建立健全國家生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製和區域協調機製;加快建立多元共治的生態環境治理體係,形成政府、市場和公眾合理分工的生態環境治理格局。

分享到:
微信客服
彩神lllv入口